跳到主要內容區

華林介紹

華林介紹

  壹、經營目標

為促進中國文化大學華林實習林場(以下稱華林)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並兼顧學生學習與研究、基因種源保存

與生態環境三面向的均衡發展,本校針對所管理之林場制定下列經營目標:

   一、學生學習與研究:

    華林位於新北市新店區郊區,面積92公頃,範圍內有起伏山巒,亦有平緩丘陵,不僅風光秀麗,亦蘊藏許多

    針稀動植物物種,為一大自然寶庫。完善規劃園區以祈發揮土地之實質效益。提供能結合生態理論與實質環

    境觀察、研究之生態園區,以供研究、教學使用。未來結合翡翠水庫做整體之規劃,形成一結合保護與研究

    實際功能之生態教育園區。針對進入園區不同之對象,規劃各種生態環境教育活動與課程,並配合需要建構

    完整之解說教育系統。 

華林生態園區

二、台灣北部基因種源保存:

    保育植物基因資源及其多樣性,有效發揮遷地保育及部分就地保育之功能,同時亦供作學術研究、環境教育

    、生態旅遊之園地。台灣全島海拔落差極大,從0-4,000公尺地形地勢複雜,孕育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

    寒帶之植物群落,植物園基因相當豐富。華林以教育、研究為主,以提供學校教師及學生植物及生態教育場

    所。華林早期為茶園、果園、相思樹及柳杉造林地,經過多年林相更新已生長成為次生自然林,林相資源豐

    富,相思林、烏來杜鵑、杜英、筆筒樹群等皆為此區最常見林相資源,區內並有全台灣最低海拔的紅檜林,

    完整的土肉桂種原與烏來杜鵑等即可作為高山樹種最低海拔經營示範區,動物種類方面含括鳥類、兩棲類、

    昆蟲類及爬蟲類等等,其中以翡翠樹蛙最受注目。故本計畫於審慎評估園區之限制面及潛力面後,認為應可

    在不違反法令及水源保育之限制下,結合翡翠水庫鄰近之自然資源並發揮本園區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潛質,期

    利用生態資源結合經由生態工法規劃設置之解說教育系統,提供學生、研究單位與民眾一個能結合理論與實

    務操作之生態植物園區。華林自然生態教育園區在本系的經營管理下保持良好,自然資源豐富,呈現出高度

    的生物歧異度。目前園區持續多年生物資源調查的結果,對於園區內的植物與動物資源如,特殊木本植物

       海拔蛾類、蝴蝶、兩棲爬行類動物及蘭科與蕨類植物皆有深入的了解,亦出版了許多解說手冊,然而對於森

    林資源及林下植物資源,雖然已進行多年的研究與紀錄。

   三、生態環境保育:

    審慎評估林場之限制面及潛力面後,結合翡翠水庫鄰近之自然資源並發揮本園區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潛質,期

    利用生態資源結合經由生態工法規劃設置之解說教育系統,提供學生、研究單位與民眾一個能結合理論與實

    務操作之生態園區。 森林具有甚多公益效果如涵養水源、改進空氣品質及增進景緻。私有林更能扮演積極

    之輔助角色,除可達上述目的外仍能兼顧經營效益。本校之華林林場位於新店烏來山區,因開發程度低,

    現出高度的生物歧異度。未來有限制開放教育團體及民眾進行自然生態觀察學習,建立民眾正確而前衛之生

    態觀,能積極推動生態保育觀點,真正有效保護生態資源。

  貳、現況分析

   一、林地概況:

    華林實習林場位於新北市新店區郊區,面積92公頃,原為農林公司文山茶場之一部份,本校於民國63年價購

    供第二區校區之用,目前由森保系負責管理,從事林業經營。華林位於大台北都會區最南端處,為北勢溪與

    南勢溪交會處的東南方山丘上,其南鄰烏來鄉忠治村原住民保留地,北接大粗坑,西鄰南勢溪及烏來事業區

    第一林班,東與四崁水縣有地相接,林場之總面積約92公頃。

     (一)自然環境:

        華林海拔自200-600公尺,最高點為四崁水山,屬大桶山支脈,整體而 言地形平緩,可遠眺翡翠水庫與

        圍的地景、山際線,景色甚為優美,同時也是觀察鳥類生活的最佳賞鳥地點。

        新店溪為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其流域面積約佔整個淡水和流域的33%,可說是大台北地區的「生命泉源」

        ,因其上游的翡翠水庫不但提供了大台北地區97%的生活用水,尚有水力發電廠供應部分電力。

        本計畫區北側及西側分屬北勢溪及南勢溪流域,其中南勢溪地勢陡峭,水流湍急,擁有豐沛的水量,極為

        適合開發水力發電,東北方臨翡翠水庫,並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內,雖然在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但也對

        此區的自然環境有較為完善的保護。

翡翠水庫

 

             本區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受制於東北季風故呈現潮濕多雨,但對於夏季盛行於台灣地區的西南氣

        流因受雪山山脈的阻隔,對本區影響較小。年平均溫度約為24.3℃,最高溫在78月分,因河谷地形與山

             坡地受日輻射增暖所形成局部對流旺盛,午後常有局部性陣雨,此外夏、秋之颱風所攜帶之氣流高溫濕潤

        降雨量多且強度亦大,日照天數平均每個月皆大於半個月之天數,擁有充足的日照,非常適合植物之生長

        ,本區四季皆吹南南東風。

        本計畫區之植群社會主要為低海拔的人工林與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大部分為茶園廢耕後形成之相思樹林及

        天然演替闊葉樹次生林,少部分為柳杉人工林。全區共計約有203種植物,其中171種為自生種,另外32

        為栽培種其植群仍屬"相思樹林型",以相思樹林之相對優勢度最高,其它五種依序為烏心石、小梗黃肉楠

        江某、水金京、紅檜,由植群分佈來看,上層有烏心石、紅檜、台灣肖楠、台灣黃楊、山黃麻、血桐、

        相思樹等,中層有烏來杜鵑、野牡丹、冇骨消、九節木、樹杞、日本山桂花等,下層有雷公根、水芹菜、

        槭葉牽牛、栗蕨、 芒萁、鼠麴草、雨耳草等。

        本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蕨類及保健植栽生長,其中此區之蕨類佔台灣600種蕨類植物的9%,比例上雖不高

        ,但以全台灣蕨類商數的平均值4.1而言,華林植物園的蕨類商數高達4.6,高於全島之平均值,現有的保

        健植栽包括紫花霍香薊、腎蕨、月桃、風藤、烏桕、咸豐草、雷公根、鳳尾蕨、冇骨消、過山龍、野牡丹

        等,在未來皆有極高的發展空間。

            本計畫區鄰近福山植物園,並在翡翠水庫集水區限制開發的保護傘下,擁有清澈豐沛的水源及較豐富的植

            群,因此孕育出多樣化的物種,具有高度的生態價值及物種多樣性。兩棲類以蛙類最具代表性,共有516

                        包括稀有的翡翠樹蛙、 台北樹蛙、盤古蟾蜍、黑框蟾蜍、中國樹蟾、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

            、艾氏樹蛙、小雨蛙等。昆蟲種類尤其豐富,包括陸棲及部分水棲,其中蝶類佔多數,蜻蛉目有杜松蜻蜓

            、鼎脈蜻蜓、薄翅蜻蜓、無霸鉤蜓、黃石蛉、紅娘華、綠胸晏蜓等,鱗翅目有黑樹蔭蝶、台灣雙尾燕蝶、

            台灣紋白蝶、青斑蝶、琉璃蛺蝶、豹紋蝶、青帶鳳蝶、台灣鳳蝶等,鞘翅目有星天牛、台灣琉璃金龜、彩

            虹叩頭蟲、大偽步行蟲等,直翅目有黑蟋蟀、突眼蝗、黃斑椿象、綠竹節蟲等,同翅目有台灣熊蟬、草蟬

            、台灣騷蟬、紅腳黑翅蟬、蟪蛄等。鳥類約有63種,約佔全台灣鳥類種類之17%,其中包含了11種猛禽及

            多種台灣稀有、保育之鳥類,依其生活形態大致可分為留鳥:台灣藍鵲、綠繡眼、灰喉山椒鳥、紅鳩、黑鳶

            、鳳頭蒼鷹、樹鵲、大冠鷲、翠鳥、山紅頭、朱頸斑鳩、繡眼畫眉等,冬候鳥:家燕、魚鷹、白鶺鴒、灰鶺

            鴒、紅隼等,過境鳥:紅尾伯勞、灰面鵟鷹、赤腹鷹等,夏候鳥:叉尾雨燕等。

     (二)土地所有權:

            華林林場土地所有權屬中國文化大學所有,目前由本系代為管理,全區屬於台北水源特定區計畫中的保安保

            護區。

             (三)人文環境:

        民國60年以前,本計畫區原為農林公司所有,並以種植阿薩姆茶葉為其主要產業,後因不敷成本而轉為牧場

        使用,但最終因種種問題而荒蕪。民國60年,中國文化大學的校董事承購新店市龜山里龜山小段之土地(總

        計約91.82公頃),並積極推動華林社區開發計畫。在台北縣政府的協助下,得以保育之手法開展運用本區資

        源,以進行農學院之園藝系、畜牧系、森林系等實驗林場與培育苗木等工作,同時成立專案規劃小組推動農

        林、觀光、藝術、體育之綜合性社區。台北縣政府於民國73年公告發佈台北水源特定區計畫,同時本計畫區

        核定為合法校地。民國80年台灣省政府為維護台北水源特定區內之水源、水質,使此區原擬之院校用地變更

        為保護林區。中國文化大學為配合此變更內容,特將此區之發展目標修正為農學院自然生態研究,期透過

        態規劃方法合理運用此區資源,並做為森林系實驗林場及台灣低海拔原生植物育苗與觀察自然生態之研究中

        心。

        民國87年起,華林校區現已設立自然體驗步道、教學中心及育苗苗圃等設施,逐步發展成自然生態研究教學

        中心。

        本區鄰近烏來風景特定區及翡翠水庫,假日交通往來更盛頻繁,其中以烏新公路(台九甲省道)為主要聯外

        道路。由於進入計畫區之路寬最大僅限單輛休旅車通行,因此並無大眾運輸系統提供進入本區之服務。而距

        離本區最近的公車站牌位於「屈尺」,即新店客運之烏來台北線。另外最近的捷運站為新店線之「捷運新

        店站」,轉乘客運至本區約1520分鐘的車程。就本區整體交通而言可說是相當便捷,亦為台北市近郊最具

        潛力的生態教學試驗園區。

        由於本計畫區位於新店市之山區,同時也位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內,地理區位特殊,亦多涉及環境敏感區

        域,未來在本區之開發上應循合理、合法的管道,並著重於山坡地水土保持、水源水質及生態環境之保育原

        則,進一步結合生態教育與環境研究等機能,增加本計畫區之整體效益。與本計畫區相關之法令主要有「山

        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施行細則」、「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山坡地開發建

        築管理辦法」、「水土保持法」、「水利法施行細則」、「森林法」、「台灣省水庫集水區治理辦法」等。

        翡翠水庫之建置,讓此區之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卻也保障了此區原有之自然生態,在長期發展上,建議本區

        應具擬「特定水土保持計畫」與「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茶葉古道」與「原生茶種」皆可成為未來本園區

        之發展特色,園區內之步道多富高生態性,如步道兩側之筆筒數群、特殊開花性灌木、自然地被、濃密的高

        大喬木等,未來可作為自然生態之體驗步道本園,且有豐沛的水源,未來可結合地形、地勢作一生態水池

        現有生態池可進一步發展為環境教學及生態體驗之戶外教室,目前水土保持試驗區為蛙類繁殖、棲息之場所

        ,未來可進一步作為蛙類生態觀察區,本區之區位位於大台北地區,為台北市近郊 最具潛力的植物園與生態

        教學試驗園區,未來也可與台北植物園作一互補。

     (四)目前之分區經營計畫:

        華林位於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因此規劃範圍以已建成區為主;非建成區則應待進行相關評估與法令後再

        行商榷。

         1. 入口意象區:

        為園區主要進出之區域,亦為民眾至華林之第一印象形成區,應塑造鮮明協調之環境意象以表達迎賓之意

        環境特色,而未來全區(參訪者)之總量管制、簡要資訊提供、停車空間規劃等,亦為華林之重要工作項目

        。行政中心分區,行政管理中心主要為行政人員辦公使用,亦為申請入園之核發管制中心,於特殊場合可為

        召開發表會等學術交流之使用場地。停車場分區,其位於行政中心分區北側,主要提供本校師生及相關研究

        人員使用之小型停車空間。

入口停車空間

 

         2. 景觀苗圃及展示區:

        本區之地形為全區難得的一塊下凹平地,一此地形特色,期結合生態、視覺景觀與使用機能之特點。因此本

        區之發展重點包括全區主要之解說中心、地方特色植物之展示區、景觀苗圃區,與結合水資源應用之景觀

        (貯留滲透)生態池。運用景觀生態之手法創造林場之遊園品質與視覺美質。解說展示分區,提供全區完整

        資訊,包括折頁、展示等介紹及說明,並配合多媒體及其它園區現地展示,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華林之活

        力。

              (1) 景觀生態池分區,依地形圖華林有一處低窪地,於生態機能上以匯集遽增之雨水,成為一景觀(貯留滲透)

          生態池,其周圍運用濕生植物提升視覺景觀與多樣之棲地環境。水生植物苗圃分區,景觀生態池之水生植物

          育苗區,亦為水生植物之基因庫。本分區也可作為濕生植物展示,提供使用者觀賞與學習。

生態池

              (2) 景觀苗圃體驗分區,主要提供花卉育苗育種,為花卉苗圃供應區;亦可作為苗圃展示場所,並提供學生或

          遊客實際作植物種植操作,假日時可配合舉辦各種相關比賽。檜木保育、展示分區,各展示分區位於主要

          動線兩側。檜木林展示分 區除提供環境體驗與生態教學之示範林區,未來除應持續建檔與監測。

              (3) 苗圃區,土肉桂採穗園及展示分區,除提供土肉桂之介紹與觀察,亦可進行採 穗之體驗。竹類展示分區,

          除提供各式竹類之介紹與觀察。

苗圃區

             (4) 種苗培育分區,此區主要為園區內消耗性植栽(如步道兩側易被破壞 之植栽、一年生或兩年生等植栽)以

         及其它重要植栽之種苗培育區。

        3. 教學研發區:

       以保健植物與未來研發所需植物之栽培、育種與原生林之保存為本區之主要 發展,並提供完善之研究場所

       及解說教育系統。本草綱目植物(保健植物)分區,以梯田式之花台種植保健植物,並以「本草綱目」之

       藥用植物為主要栽植內容。除增加民眾對於藥用植物之認識,並提供本校師生及相關學術機構作為研究實

       驗之用。

保健植物區

        4. 原生樹林觀察分區:

       結合原生樹林之保存與研究教學發展,以架高的木棧橋 (道)與木棧平台作為原生樹林生態之紀錄觀察站。

        5. 生物科技研發區:

          上述三區發展至成熟階段時,可進一步延伸發展至本區, 以提供較為完備之環境資源與設備,如研究室之

          提供等。

                6. 環境體驗區:

          以解說步道之方式串聯各生態體驗及展示等分區,提供學生及遊客對於生態保育及環境體認之知識。

解說牌

              (1) 蛙類觀察分區,此分區原為水土保持試驗場,因而成為許多蛙類繁殖、聚集之場所。為蛙類棲息及其生活

         形態觀察之最佳場所。

            (2) 茶類植物分區,有多種山茶種類之種植,未來可提供種類學習及辨識學習區。另一方面在花季亦能提供優

         美之視覺感受。

            (3) 觀景平台分區,區內有四處視野開闊處,可望及周圍山際線、翡翠水庫、遠 眺台北盆地等景觀,未來可設

         置木棧平台提供賞景之用,同時亦可成為鳥類觀測之地點。

            (4) 木本花卉植物分區,類似茶類植物分區之形式。主要提供同種不同科木本花卉之辨識學習,花季尚可提供

         視覺、嗅覺體驗。

      (5) 大型蕨類植物體驗分區,結合現有之蕨類植物與小水池呈現本區自然環境意象,並模擬水生生物棲息之環

         境以形成自然之生態系統,提供民眾生態池及大型蕨類植物之體驗。

            (6) 林間教室分區,以青草為地,樹冠為天之自然教室,由於位於生態池邊,未來可結合生態池之生態教學與

         體驗,成為最為生動的教學教室區。原生樹林保留分區,此區之原生樹林為選擇性開放進入之區域,並提

         供教學實驗及體驗之用。

林下教室

            (7) 溪流生態體驗分區,在棲地保育集水源保護的前提下,可於合適之溪流區段開放設置生態體驗與教學區。

         如河川生態工法的應用、濕地生態觀察等活動,並進一步瞭解水源保護之意涵。

               (8) 其它分區:

       林相復育分區、干擾復育分區、棲地復育分區,以上分區計畫須先進行詳盡的林相、生態資源等調查後

       劃設復育、保育等分區,因此目前暫不指認區域範圍。

   二、整體發展構想:

    華林植物園之發展迄今歷時數十載,自早期茶園、果園等之開墾與種植,乃至中國文化大學之進駐與積極開發

    本區,皆屬於其歷史軌跡之一部分,其發展歷程,形塑了本區如茶葉古道等特殊的人文景況及居民生活聚落。

    另一方面,由於位於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內,免除了許多不當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因此本區林相豐富、氣候和

    緩,形成了多樣的環境生態。華林的設立於積極面可將本區資源作合理的分配,並經過有效的經營管理,成為

    北台灣低海拔之種原保存區,進一步以彰顯生態指標,可將本區之資源作長久性之監測與管制,避免不當開發

    或自然災害所造成之物種破壞。爰此,華林於集水區與水源保護法令之規定許可下,將華林定位為「一個結合

    環境教育、棲地生態保育之林場與北部區域原生及特有植物之種子基因庫」。

     (一)提升文化大學對外形象:

        文化大學主要校區位於台北市近郊之陽明山上,鄰近陽明山國家 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整個

        大台北盆地盡收眼底,也成為文大迷人之特色與特有風格。而華林校區位於新店市翡翠水庫集水區之範圍

        內,由於受到開發限制的保護,使校區內外尚保有 完整及豐富的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未來在「棲地保育」

        的前提下,成為各系所實習課程操作之場所,提供學生多元化的學習,並養成棲地保育及水庫生態之觀

        念,進一步提昇文化大學之對外形象。

     (二)建構北部中低海拔植物種源:

        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快速以及對土地的需求,大面積的林相變更導致目前中、低海拔已少有原生林存在。而

        華園區的氣候溫暖潮濕,孕育出多樣的植物生態,區內不但保有原始林之形貌,更有全台灣最低海拔

        (500公尺)之紅檜林。因此保存植物基因資源及維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為本園區未來首要任務之一,另

        一方面建置台灣北部區域綠資源調查及資料建檔,以成立北部地區之種原保存地。

     (三)建立國人棲地保育之生態觀念:

        近年來生態觀念之提倡,許多自然資源的保育及復育也愈受到重視,而本園區保有自然生態環境並為一

        術單位,因此未來可提供棲地復育、動植物生態觀察、生態工法實習等環境教育體驗之場所,以建立全

        師生及其他相關單位環境保育之觀念,進一步將環境教育及棲地保育之觀念擴及整個大台北地區以及全國

        民眾。

     (四)未來發展主體:

        展示主題以特殊之植物展示為主,包括北部低海拔植物生態展示、保健植物展示、蕨類植物展示、竹類展

        示、觀賞植物展示、經濟果樹展示、苗圃示範展示、紅檜林展示、水生植物展示、木本花卉展示、民族植

        物展示等。教育主體以生態教育及學校教學實驗場兩為主要教育主題。生態教育包括鳥類、蛙類、昆蟲等

        觀察站之設置,並配合解說系統之說明達到學習之目的。學校教學實驗場規劃各類學習及實驗課程與園

        內相關分區結合,以成為各分區之發展特色,如植物分類園(結合園藝、森林等系所課程)、水土保持試

        驗(結合地質學、地理等系所課程)、生態池之建置(結合景觀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等系所課程)、植

        維護管理(結合園藝、森林、景觀學等系所課程)、生物基因研究(結合生物科技研究所、生物系等系

        課程)等課程之安排。休閒主題以各類型之休閒體驗為主題,以增加各分區之活潑性,其中包括土肉桂採

        穗園、森林步道、香花步道、蝶步道、採果園、採茶園等各式主題。

     (五)發展策略:

            符合現行相關計畫法令體制下作適當的利用。全區作一安全管理之整備。建構一套實際可行的經營管理制

            度,以配合後續相關開發與建設。透過適切合法的分區管制形式,制定一套以保育為前提之開發模式。針

            對全區劃設一套保護區分級「保育策略」。以因應未來本區之發展,環境生態可能遭受之破壞,故因先行

            研擬一套生態保育策略。

參、經營活動評估

   一、環境影響評估

     (一)整體環境分析:

        環境影響評估分成兩個層次進行,首先透過地形圖與GIS分析,找出華林環境敏感之區域,此部分主要著

        於經營作業可能對土壤與水資源造成之衝擊,如陡坡與溪流兩側,於規劃經營活動時應特別留意,除作

        業須謹慎小心,必要時應採取保護措施或限制伐採,重要的經營規範如下:

         1. 坡度:

        依據《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坡率大於55%區域為六級坡,非沖蝕嚴重、崩塌、地滑區域劃

        為宜林地,進行林業經營,各地號之林地皆符合宜林地劃設要件。雖全區均屬可經營林地,但考量到在

        陡坡進行林業作業或其它對林地衝擊較大經營作業時,應在作業上更加謹慎小心,因此,參考國有林地分

        區之標準,以坡度大於 35為條件,視為環境敏感區域,劃設出作業敏感區域,在此區域進行各項經營作

        業,如採、造林等作業,將在作業規劃及勞工安全方面,更加嚴格要求,希望在環境敏感地區,作業上

        能更加周,達到環境無虞、進入園區之師生皆平安。透過地形圖與 GIS 作業分析,林地內作業敏感區域

        約有 2.88 公頃。

                   2. 水資源:

        華林東北側有南勢溪無名小支流流入,參考《保安林施業方法》,小溪流兩岸應設置 50 公尺以上之保護林

        帶,因此將溪流兩岸50公尺視為環境敏感區域,劃設為保護林帶,禁止砍伐,以維護高保育價值。

     (二)現地評估:

        於作業開始前本系森林經營專業的老師於預訂作業現場進行更加詳細之評估,以彌補大尺度分析可能產生

        的誤差以及無法分析到的事項,評估的項目有:是否有地社區取水水管、坡度是否大於35、有沒有崩塌的

        跡象、是否鄰近華林所保護之林地(溪流兩側、復育天然林區域)、調查後再根據評估結果告知相關作業

        人員應注意事項,並做為修訂經營計畫的依據。

   二、社會影響評估

    為了解經營活動是否對當地社區造成影響,以及當地社區對華林之看法,希望本校提供哪些幫助,因而進行社

    會影響評估,以訪談的方式對林地週邊之權益關係人進行評估,並將結果整理分析成「社會影響評估報告」,

    作為制訂與修正經營計畫之參考依據。社會影響評估的對象以烏來忠治村的原住民村落與社區為主,目前之登

    記戶數556戶,面積:25.8142平方公里,人口1573人,位於南勢溪右岸,大桶山西方之山腹,海拔高度約200

        公尺,同治年間,漢人拓墾新店、屈尺一帶,並在這一帶山區設腦寮採樟腦,故山胞稱該地區為kayo,即樟

    腦寮之意,漢人因該地在大桶山西麓,且地形平坦,又稱之為「桶壁」,或「桶坪」。據傳,最初遷來此地者

    為拉卡社人,居於今忠治里北方之土地,其社名為「西波安」,光緒二十八年遷移至現址。日人據臺後,光緒

    三十三年,日警佔據此地,於今忠治公園現址設桶壁警察駐在所。民國十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至烏來鄉境造

    林,強行沒收山胞土地,原住民乃被迫遷居桶壁駐在所東方不遠之地,仍名桶壁社。光復以後,民國四十三年

    有幾戶人家遷至桶壁南方,自成一個小聚落,族人稱Xaga,即今之「成功」地方,屬忠治里第五鄰。另外在南

    勢溪左岸,洪荒峽附近之處,有一「加九寮」社,係亞維波納子孫所建立之部落,原山胞來此打獵,見山谷水

    勢急湍多漩渦,賽考列克語稱漩過為Sokalie,遂以之為社名。漢音譯為「加九寮」,或稱「小寮」。日據時,

    日人於此設腦寮,部份山地被迫移居烏來。不久,漢人前來此地區墾殖,大多定居於加九寮,而泰雅族山胞則

    居住成功及桶壁地區。光以後,劃定村行政區,改稱忠治村。但因道路阻隔,與本校有影響與關係者不族200

        人,目前該地之人口外移嚴,數年前,原住民曾經占用本校之校地進行休閒小屋興建,經本校多次協商與訴

    訟,最終已返還佔地,另外,當地社區對於華林營運皆抱持贊成之心態,主因係華林位於忠治村之角落彼此並

    無干擾與扞格。

肆、經營規劃方案

   一、林相更新造林

        為避免伐採後,地表因缺乏林木保護,導致水土流失,將於整理伐採後盡速整地,只要氣候適宜將立即造林。

        為配合政府之林下經濟,華林擬進行蜜源植物之種植,除了於110年度已經栽種森氏紅淡比1000株。另外各年

        之造林樹種包括烏桕、紅楠、鴨腳木、茶樹、杜英、楓香與相思樹。

   二、林木撫育計畫

        造林地撫育作業包含除草、除蔓,同時進行病蟲害監測。本期經營計畫預計111112年度分別撫育5公頃,113-

                115年度各3公頃。

   三、疏伐木材利用計劃

    利用中小徑木做為主體應用材料,提升疏伐木利用之價值及參考。選用疏伐木製作高附加價值之木製家飾品,

    以達森林資源有效利用與推廣及營造優質森林之目的。

   四、林下經濟計劃

    (一)臺灣金線蓮栽培:

              108-111年於華林進行1,000株臺灣金線蓮林下經濟栽培,共栽培1處。紀錄其生長狀況、林下微環境與相關

       因子,建立資料庫供後續參考。

    (二)林下養蜂計畫:

       搭配本系之課程「森林養蜂實務」,教導學生了解蜜蜂種類、社會結構、飼養方式、蜜蜂之病蟲害,及

       產蜂蜜、蜂王乳、蜂膠、蜂蠟、花粉之方法,並聘請專業養蜂人擔任業師,啟發學生對養蜂產生興趣,了

       解蜂對生態系的重要性,以及蜜蜂在經濟產業上的應用性,本系強調木本植物蜜之重要性,應針對不同木

       本質特性進行更多的探討與了解,強調純度較高之木本植物花蜜,除了基本的農藥與重金屬檢測外,更強

       調木本植物花蜜之營養物質。

   五、經營成果推廣

    配合林務局活動舉辦,參與本校陽明山校本部大學博覽會及林業相關活動預計3場次,將歷年經營成果進行展

    示,分為靜態展示與動態參與。

    靜態展示主題以國產材及林下經濟為主題發想,包含海報、家飾品、臺灣金線蓮苗株、蜂蜜及解說手冊等;

    態參與預計為金線蓮贈送之栽植實作。

    透過活動推廣,使民眾了解林下經濟政策,提高林下經濟產品認同接受度,與林務局政策之支持度。

   六、高保育價值維護計畫

    華林已根據林地範圍內之重要樹種擬定不同的維護計畫:

     (一)低海拔紅檜林:

        華林於30年前栽植了紅檜各品種,目前約有0.5公頃,目前陸續遭遇生長地之各項限制因子影響,所以生長

        情形似有暫緩之現象,此現象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土肉桂種源:

        土肉桂早期數目不少,但因其在天然林中常成被壓木,導致開花結果不良,或偶而有的已開花結果,但因

        類或小動物採食,或因缺乏保護與濫採的結果造成此樹種日漸減少。目前藥用及保健植物被列為國家型

        計畫之重點領域之一,從種源蒐集與繁殖保存、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中下游之GAP生產、有效成分

        、開發多元加工產品、有效擴大利用途逕都是目前努力之目標(劉新裕等,2002Shaw et al.,20002;張同

        吳,2003),因此華林正積極維護其種源。

     (三)烏來杜鵑保育與繁殖:

        華林之地點為烏來杜鵑之原生地,15年前復育計畫共栽植500株,目前生長良好,擬希望進行物候學之研

        究,進一步探討本物種之各項特性。

   七、森林經營計劃書種源保存執行

    依據森林經營目標,參考現行公私有林經營輔導作業手冊,配合本期(111- 115)森林經營計劃書,針對華林制定

    列經營目標:

     (一)學生學習與研究:

        華林蘊藏許多針稀動植物物種,為大自然寶庫,完善規劃園區發揮土地之實質效益,提供能結合生態理論

        與實質環境觀察、研究之生態園區,供研究、教學使用。

     (二)台灣北部基因種源保存:

        保育植物基因資源及其多樣性,有效發揮遷地保育及部分就地保育之功能,同時亦供作學術研究、環境教

        育、生態旅遊之園地。

     (三)生態環境保育:

        審慎評估林場之限制面及潛力面後,認為應可在不違反法令及水源保育之限制下,結合翡翠水庫鄰近之自

        然資源並發揮本園區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潛質,期利用生態資源結合經由生態工法規劃設置之解說教育系統

        ,提供學生、研究單位與民眾一個能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之生態植物園區。

   八、森林火災防治計畫

    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重要作業地區防火安全檢查要點》及《森林火災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之規定。於華林內進行經營或教學活動前,進行防火安全檢查、告知引火規範,以及人員使用登記,避免

    於作業期間對環境及師生造成重大危害。

   九、病蟲害防治計畫

    華林透過林地護管隨時注意林地內病蟲害發生之情形。雖然目前林地內並大規模病蟲害之發生,但針對未來可

    能於林地內發生之病蟲害,華林制定有病蟲害防治程序,以期能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即給予適當之處置,避免造

    成大規模的危害、經濟損失或林木降級的情形。透過預防措施來避免病蟲害之發生,並建立巡護與通報程序,

    使病蟲害在發生初期就得以控制,在處理方式上若非不得已盡量避免化學藥劑之使用,使用化學藥劑應符合國

    家及FSC標準之規範,並只用於病蟲害發生之區域,使用後也應清楚記錄所使用之藥品;詳細之處理措施見程

    序書。

   十、監測計畫

    為確保經營計畫與策略能夠符合教學研究及環境之變化,達到教育、環境及經濟三層面的平衡,華林對森林資

    源與經營活動進行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調整經營計畫。監測項目如下:

     (一)植物病蟲害防治監測:

        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適合多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傳播,因而嚴重影響林木生長與品質,

        甚至影響生態環境。樹木的死亡或衰弱,通常是遭受多種逆境因子影響的結果。植物健康產生問題的原因

        可分為兩大類:

                    1. 有生命的媒介(生物性異常)

        病原體真菌、細菌、病毒、菌質體、寄生植物、線蟲、害蟲、蟎類與其它動物以及植物病原體。

                    2. 無生命的媒介(非生物性異常)

        環境問題,極端高低溫和環境乾濕度、機械損傷、土壤硬度、礦物質缺乏及許多其他相關問題。若要正確

        診斷出樹木問題,至少需透過以下步驟:

                  (1) 準確的鑑定植物:

        許多昆蟲和疾病有特定的寄主,某些植物容易發生特定的非生物性異常,了解植物的特性可以加快找出可

        疑因子的速度。

         (2) 注意不正常的形態:

        不正常的形狀、顏色、葉片變形與樹冠形態皆可能是問題來源的線索。生物性因子很少造成整株植物一致

        的受損現象。如果大面積發生相同的損害現象,其原因更可能是非生物性因子造成。

         (3) 仔細檢查生育地:

        光照強度、土壤特性、水分利用率、盛行風向,以及可能會影響樹木健康的其他因素。

         (4) 注意葉片的顏色大小和厚度:

        許多疾病的病徵首先會先出現在葉片上,然後才在其它地方開始浮現問題。

         (5) 檢查樹幹和樹枝:

        從樹幹、樹枝上可以發現其他的線索、病徵和病兆。檢查芽和樹皮有無任何變色和乾枯症狀,並觀察樹幹

        上否有傷口。

         (6) 檢查根和根領:

        植物地下部通常是問題的根源。檢查時,需調查種植地土壤、根頸和其餘的根區,並分析土壤及其水分條

        件,以及土壤的氣味。也需留意主根和根領是否有腐爛的現象及根部顏色和觸感。使用化學農藥的許多潛

        藏問題與可能風險,諸如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次要病蟲害的崛起、誤殺非標的生物而影響了生態平衡、對

        自然環境的破壞等,都已逐漸浮現在周遭環境中。華林為考慮生態的平衡及永續經營,將生態防治列為重

        點要務。

     (二)造林監測:

        為確保林地得以永續經營,造林作業後將評估造林木之存活率與生長情形,每塊造林地監測時間為期 6

        ,每年監測一次,視林木生長情形得延長監測年限或調整監測頻度,直至造林木穩定生長方能停止監測。

        監測成果將做為修訂經營計畫之依據,若監測結果顯示造林成效不佳,將增加撫育作業頻度或規劃補植作

        業。

     (三)林相生長與樹種調查:

        妥善的經營管理應以林地內資源現況為基礎進行規劃,適度更新資源狀況是必要的,因此於每期經營計畫

        期末將進行蓄積量調查,做為規劃下一期經營計畫的依據,即每五年調查一次。

     (四)生長監測與外來種監測:

        為掌控外來種物種對環境之影響,並了解是否對造林樹種生長造成影響,將定期對林地造林樹種與外來入

        侵種進行監測,為使監測成果具有對比性,將採用一致之調查方式,分析項目包括入侵種與造林樹種的株

        數變化、小苗天然更新情形、胸徑、樹高與材積的生長量等。本林地原為文山茶場之造林地經過40餘年之

        自然演替,同時又加入近年造林10餘公頃,目前形成半自然演替北部低海拔闊葉混生林,因此目前之監測

        頻度設定5年一次。未來可視林地更新狀況與監測數據調整監測頻率。

     (五)動物組成與變化監測:

        對於動植物之變化將配合林地護管進行,若當中發現有特殊物種或瀕危動植物出現,將制訂保護措施。

     (六)環境影響監測:

        針對經營活動是否對環境造成衝擊,將於作業結束後,評估環境破壞程度,並搭配後續之經營計畫進行。

     (七)社會影響監測:

        為了解華林經營活動對當地社區可能造成之衝擊,將透過問卷與訪談之方式,定期於每年年底對當地社區

        進行社會影響評估;此外,當接獲當地社區抱怨或投訴,也將額外對受影響地區進行評估。監測評估之結

        果將做為修訂本期經營計畫與制訂下一期經營計畫之參考依據。

     (八)高保育價值監測:

        為確認已界定之高保育價值是否受到妥善的保護,每年將進行調查,了解高保育價值狀況;將不定時巡護

        ,上述所有觀察到高保育價值的紀錄,包括時間、地點與數量等,將保存下來,做為監測數據。

     (九)經營成本監測:

        對於經營成本之監測則須保留所有經營活動之財務紀錄,包括政府補助之所有計畫、學校投入之經費與資

        源等。

   十一、人力資源

    華林目前由森林暨自然保育系主任謝佳宏教授為經營管理之負責人,負責經營作業之規劃與行政作業處理或與

    行政主管機關聯繫接洽,並委派許巧穎小姐擔任林場之聯絡員,負責林場經營系統運作之程序,確保所有師生

    與到訪人員健康與安全,也對所有學生進行健康、安全程序及其他相關林地經營之教育訓練之統籌規劃。

   十二、文件管理

    與森林經營及監管鏈有關之程序文件、紀錄等,為經營作業執行與管控的基礎,為確保所有相關文件,均能保

    持其適用性與有效性,以符合實際作業情況,並能安全有系統地被管制與使用,避免誤用不適用之文件。

 十三、森林經營計畫書檢討修正

        華林之經營計畫以五年為期程,於經營計畫實施期間,為使作業規劃能符合實際經營現況,並確保經營作業

        達成經營目標,應根據評估與監測結果修訂經營計畫。每年整理且檢討該年度所收集之評估、作業與監測結果

        ,並於當期經營計畫期程末,依各年之檢討修正記錄撰寫下一期經營計畫書。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