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華林介紹

 

華林介紹
 

林實習林場位於新北市新店區郊區,面積92公頃,原為農林公司文山茶場之一部份,本校於民國63年價購供第二區校區之用,目前暫由森 保系負責管理,從事林業經營。林場範圍內有起伏山巒,亦有平緩丘陵,不僅風光秀麗,亦蘊藏許多針稀動植物物種,為一大自然寶庫。本地區大部份為茶園廢耕後形成之闊葉林,小部份為柳杉、相思樹人工林及小面積之天然林。目前有辦公房舍、學生宿舍、倉庫、遮雨棚等設施,另有苗圃約1公頃及溫室五間。此地海拔200~600公尺,氣候涼爽,交通便捷,距離台北市區約40分鐘車程。產業道路全為柏油路面,可通行大型汽車。供水設施已鋪設完成,電力及通訊設備亦已齊全完善。

華林生態園區
 
 

過森保系師生多年的努力,林場內已保有許多極具價值的藥用植物及稀有植物種原,並設有多處教學及研究樣區,已具備良好之實習及研究環境。今後華林林場將遵照有關法令,配合水土保持及天然資源保育之原則,繼續推展下列各項工作:

 

 
 

教學實習、試驗研究及示範經營

  • 教學實習:改善教學環境,提供森林學系師生教學實習之需。
  • 試驗研究:增加試驗設備,加強學術研究、提昇師生研究成果之質量。
  • 示範經營:推廣試驗研究成果。

天然資源之保育

保護天然次生林及自然環境以保存野生動植物基因庫,提升本地區之生物多樣性。

森林副產物之研究

適合本區生產之森林副產物如台灣天仙果、黃藤、土肉桂、愛玉子、狗骨仔、大丁黃、蓪草、筆筒樹等,可在林下栽植,形成複層林,以充分利用土地,兼具經濟生產與水土保持之功能。試驗成果,可供保安林 (包括水源保護林)經營之參考。

教學樹木園之設置

收集重要造林樹種、具觀賞潛力之原生樹種、藥用保健植物及稀有植物,集中栽種管理供教學實習及試驗研究之用。

自然教育之推展

本地區風景秀麗,動植物種類繁多,又設施良好,交通方便,並緊鄰大台北都會區,為從事生態環境教育之優良場所,未來極具發展潛力。

 

 
國家植物園設立
 

華林生態園區園內分區如下:

藥用植物園

面積預計5公頃,依藥用部位及生態習性分為數小區(計0.1公頃為1區,共計50小區),預備選擇之試種之藥用植物以 華林林場原有之植物(具現在常用藥用植物為主) 當作優先考慮之植栽對象,再將其他藥用植物引種,嚐試改良引種栽培技術。

 林木區 

利用園區內原有引進之紅檜、肯氏南洋杉進行林分及樹木之修整,達到林相維護教育之目的,面積約2公頃。

利用園區中特有之烏來杜鵑、山櫻花、引進種桃金孃、山茶花等開花植物作為觀賞區,面積約2公頃。

果樹區

栽植桃子、百香果、愛玉子、椪柑、柳橙、檸檬、柚子等果樹。

蕨類區

華林地區氣候濕度高,適合栽培觀賞蕨類。氣候溫暖潮濕,因此在林場大約92公頃的面積中,竟有高達300種以上的植物,其中包括55種的蕨類植物,佔台灣600種蕨類植物的 9%,比例上雖然不高,但是以全台灣蕨類商數的平均值4.1而言,華林地區的蕨類商數高達4.6,明顯高於全島的平均值,由此可知華林地區非常適合蕨類植物生存。

竹區

擬將本區現有的竹種如桂竹、綠竹、葫蘆竹、金絲竹、唐竹加以集中生長成一竹類專區專區,此外將引種目前台灣採竹筍之竹種如麻竹、烏腳綠竹、孟宗竹等加以栽種成一竹類示範區。

 

 
華林植物園整建規劃
 

計畫緣起

物園是一個國家環境品質與文明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植物園不僅能保育植物基因資源及其多樣性,有效發揮遷地保育及部分就地保育之功能,同時亦供作學術研究、環境教育、生態旅遊之園地。台灣全島海拔落差極大,從0-4,000公尺地形地勢複雜,孕育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之植物群落,植物園基因相當豐富。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91年3月提出「 全國植物園系統之整建與經營計畫」將選擇經營良好、具全國代表性及特殊生態性質、具經營前瞻性的植物園組成 " 國家植物園 ",以彰 顯台灣之國家生態指標,提昇國際形象,發揮進出口植物種苗之鑑定、保存、培育、及海關技術人員培訓等角色功能。而「 華林植物園」之層級為上述計畫之學校植物園,在功能上以教育、研究為主,遊憩為輔,以提供學校教師及學生植物及生態教育場所。華林園區早期為茶園、果園、相思樹及柳杉造林地,經過多年林相更新已生長成為次生自然林,林相資源豐富,相思林、烏來杜鵑、杜英、筆筒樹群等皆為此區最常見林相資源,區內並有全台灣最低海拔的紅檜林,可作為高山樹種最低海拔經營示範區,動物種類方面含括鳥類、兩棲類、昆蟲類及爬蟲類等等,其中以翡翠樹蛙最受注目。

原擬闢建為中國文化大學分校校地使用,但因園區受限於「 水源特定區」等相關法令規定,迫使本校區興建計畫終止,停滯使用近30餘載,不僅浪費地利,且於其豐富之生態資源任由棄置實為各界之憾,故本計畫於審慎評估園區之限制面及潛力面後,認為應可在不違反法令及水源保育之限制下,結合翡翠水庫鄰近之自然資源並發揮本園區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潛質,期利用生態資源結合經由生態工法規劃設置之解說教育系統,提供學生、研究單位與民眾一個能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之生態植物園區。

計畫主要目的

  • 達成文化大學多元化教學之目標,提升文化大學對外形象。
  • 成立北部區域國家級植物園,發揮北部區域之種子庫及科技研發之基因庫,維持生物多樣性。
  • 運用生態體驗等環境教學,強化國人棲地生態保育觀念。

預期效益

  • 於合法之範圍內,完善規劃園區以祈發揮土地之實質效益。
  • 提供能結合生態理論與實質環境觀察、 研究之生態園區,以供研究、 教學使用。
  • 未來結合翡翠水庫做整體之規劃,形成一結合保護與研究實際功能之生態教育園區。
  • 針對進入園區不同之對象,規劃各種生態環境教育活動與課程,並配合需要建構完整之解 說教育系統。
  • 未來有限制開放教育團體及民眾進行自然生態觀察學習,建立民眾正確而前衛之生態觀, 能積極推動生態保育觀點,真正有效保護生態資源。

環境概述與現況分析

計畫區位於大台北都會區最南端處,為北勢溪與南勢溪交會處的東南方山丘上,其南鄰烏來鄉忠治村原住民保留地,北接大粗坑,西鄰南勢溪及烏來事業區第一林班,東與四崁水縣有地相接。

(1)自然環境:

華林植物園海拔自200-600公尺,最高點為四崁水山,屬大桶山支脈,整體而 言地形平緩,可遠眺翡翠水庫與周圍的地景、山際線,景色甚為優美,同時也是觀察鳥類生活的最佳賞鳥地點。

新店溪為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其流域面積約佔整個淡水和流域的33%,可說是大台北地區的「生命泉源」,因其上游的翡翠水庫不但提供了大台北地區97%的生活用水,尚有水力發電廠供應部分電力。

翡翠水庫

本計畫區北側及西側分屬北勢溪及南勢溪流域,其中南勢溪地勢陡峭,水流湍急,擁有豐沛的水量,極為適合開發水力發電,東北方臨翡翠水庫,並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內,雖然在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但也對此區的自然環境有較為完善的保護。

本區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受制於東北季風故呈現潮濕多雨,但對於夏季盛行於台灣地區的西南氣流因受雪山山脈的阻隔,對本區影響較小。年平均溫度約為24.3℃,最高溫在7、8月分,因河谷地形與山坡地受日輻射增暖所形成局部對流旺盛,午後常有局部性陣雨,此外夏、秋之颱風所攜帶之氣流高溫濕潤降雨量多且強度亦大,日照天數平均每個月皆大於半個月之天數,擁有充足的日照,非常適合植物之生長,本區四季皆吹南南東風。

本計畫區之植群社會主要為低海拔的人工林與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大部分為茶園廢耕後形成之相思樹林及天然演替闊葉樹次生林,少部分為柳杉人工林。全區共計約有203種植物,其中171種為自生種,另外32種為栽培種其植群仍屬 " 相思樹林型 ",以相思樹林之相對優勢度最高,其它五種依序為烏心石、小梗黃肉楠、江某、水金京、紅檜,由植群分佈來看,上層有烏心石、紅檜、台灣肖楠、台灣 黃楊、山黃麻、山紅?、血桐、相思樹等,中層有烏來杜鵑、野牡丹、冇骨消、九節木、樹杞、日本山桂花等,下層有雷公根、水芹菜、槭葉牽牛、栗蕨、 芒萁、鼠麴草、雨耳草等。本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蕨類及保健植栽生長,其中此區 之蕨類佔台灣600種蕨類植物的9%,比例上雖不高,但以全台灣蕨類商數的平均值4.1而言,華林植物園的蕨類商數高達4.6,高於全島之平均值,現有的保健植 栽包括紫花霍香薊、腎蕨、月桃、風藤、烏?、咸豐草、雷公根、鳳尾蕨、冇骨消、過山龍、野牡丹等,在未來皆有極高的發展空間。

本計畫區鄰近福山植物園,並在翡翠水庫集水區限制開發的保護傘下,擁有清澈 豐沛的水源及較豐富的植群,因此孕育出多樣化的物種,具有高度的生態價值及物種多樣性。兩棲類以蛙類最具代表性,共有5科16種,包括稀有的翡翠樹蛙、 台北樹蛙、盤古蟾蜍、黑框蟾蜍、中國樹蟾、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艾氏樹蛙、小雨蛙等。昆蟲種類尤其豐富,包括陸棲及部分水棲,其中蝶類佔多 數,蜻蛉目有杜松蜻蜓、鼎脈蜻蜓、薄翅蜻蜓、無霸鉤蜓、黃石蛉、紅娘華、綠胸晏蜓等,鱗翅目有黑樹蔭蝶、台灣雙尾燕蝶、台灣紋白蝶、青斑蝶、琉璃蛺蝶、豹紋蝶、青帶鳳蝶、台灣鳳蝶等,鞘翅目有星天牛、台灣琉璃金龜、彩虹叩頭蟲、大偽步行蟲等,直翅目有黑蟋蟀、突眼蝗、黃斑椿象、綠竹節蟲等,同翅目有台灣熊蟬、草蟬、台灣騷蟬、紅腳黑翅蟬、蟪蛄等。鳥類約有63種,約佔全台灣鳥類種類之17%,其中包含了11種猛禽及多種台灣稀有、保育之鳥類,依其生活形態大致可分為留鳥:台灣藍鵲、綠繡眼、灰喉山椒鳥、紅鳩、黑鳶、鳳頭蒼鷹、樹鵲、大冠鷲、翠鳥、山紅頭、朱頸斑鳩、繡眼畫眉等,冬候鳥:家燕、魚鷹、白鶺鴒、灰鶺鴒、紅隼等,過境鳥:紅尾伯勞、灰面鵟鷹、赤腹鷹等,夏候鳥:叉尾雨燕等。

(2)人文環境:

民國60年以前,本計畫區原為農林公司所有,並以種植阿薩姆茶葉為其主要產業,後因不敷成本而轉為牧場使用,但最終因種種問題而荒蕪。民國60年,中國文化大學的校董事承購新店市龜山里龜山小段之土地(總計約91.82公頃),並積極推動華林社區開發計畫。在台北縣政府的協助下,得以保育之手法開展運用本區資源,以進行農學院之園藝系、畜牧系、森林系等實驗林場與培育苗木等工作,同時成立專案規劃小組推動農林、觀光、藝術、體育之綜合性社區。台北縣政府於民國73年公告發佈台北水源特定區計畫,同時本計畫區核定為合法校地。民國80年台灣省政府為維護台北水源特定區內之水源、水質,使 此區原擬之院校用地變更為保護林區。中國文化大學為配合此變更內容,特將此區之發展目標修正為農學院自然生態研究,期透過生態規劃方法合理運用此區資源,並做為森林系實驗林場及台灣低海拔原生植物育苗與觀察自然生態之研究中心。民國87年起,華林校區現已設立自然體驗步道、教學中心及育苗苗 圃等設施,逐步發展成自然生態研究教學中心。

本區鄰近烏來風景特定區及翡翠水庫,假日交通往來更盛頻繁,其中以烏新公路(台九甲省道)為主要聯外道路。由於進入計畫區之路寬最大僅限單輛休旅車通行,因此並無大眾運輸系統提供進入本區之服務。而距離本區最近的公車站牌位於「屈尺」,即新店客運之烏來—台北線。另外最近的捷運站為新店線之「捷運新店站」,轉乘客運至本區約15至20分鐘的車程。就本區整體交通而言可說是相當便捷,亦為台北市近郊最具潛力的生態教學試驗園區。

由於本計畫區位於新店市之山區,同時也位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內,地理區位特殊,亦多涉及環境敏感區域,未來在本區之開發上應循合理、合法的管道,並著重於山坡地水土保持、水源水質及生態環境之保育原則,進一步結合生態教育與環境研究等機能,增加本計畫區之整體效益。與本計畫區相關之法令主要有「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施行細則」、「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水土保持法」、「水利法施行細則」、「森林法」、「台灣省水庫集水區治理辦法」等。

翡翠水庫之建置,讓此區之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卻也保障了此區原有之自然生態,在長期發展上,建議本區應具擬「特定水土保持計畫」與「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茶葉古道」與「原生茶種」皆可成為未來本園區之發展特色,園區內之步道多富高生態性,如步道兩側之筆筒數群、特殊開花性灌木、自然地被、濃密的高大喬木等,未來可作為自然生態之體驗步道本園,且有豐沛的水源,未來可結合地形、地勢作一生態水池,現有生態池可進一步發展為環境教學及生態體驗之戶外教室,目前水土保持試驗區為蛙類繁殖、棲息之場所,未來可進一步作為蛙類生態觀察區,本區之區位位於大台北地區,為台北市近郊 最具潛力的植物園與生態教學試驗園區,未來也可與台北植物園作一互補。

整體發展構想

林植物園之發展迄今歷時數十載,自早期茶園、果園等之開墾與種植,乃至中國文化大學之進駐與積極開發本區,皆屬於其歷史軌跡之一部分,其發展歷程,形塑了本區如茶葉古道等特殊的人文景況及居民生活聚落。另一方面,由於位於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內,免除了許多不當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因此本區林相豐富、氣候和緩,形成了多樣的環境生態。華林植物園的設立於積極面可將本區資源作一合理的分配,並經過有效的經營管理,成為台灣具前瞻性之國家植物園,進一步以彰顯台灣國家生態指標,提昇國際形象;消極面可將本區之資源作一長久性之監測與管制,避免不當開發或自然災害所造成之物種破壞。緣此,本規劃案即於集水區與水源保護法令之規定許可下,重新審視本區之環境資源與角色定位,以符合本園區之需求。

(1)提升文化大學對外形象:

文化大學主要校區位於台北市近郊之陽明山上,鄰近陽明山國家 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整個大台北盆地盡收眼底,也成為文大迷人之特色與特有風格。而華林校區位於新店市翡翠水庫集水區之範圍內,由於受到開發限制的保護,使校區內外尚保有 完整及豐富的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未來在「棲地保育」的前提下,可成為各系所實習課程操作之場所,提供學生多元化的學習,並養成棲地保育及水庫生態之觀念,進一步提昇文化大學之對外形象。

(2)建構北部中低海拔植物園:

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快速以及對土地的需求,大面積的林相變更 導致目前中、低海拔已少有原生林存在。而華林園區的氣候溫 暖潮濕,孕育出多樣的植物生態,區內不但保有原始林之形貌,更有全台灣最低海拔(500公尺)之紅檜林。因此保存植物 基因資源及維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為本園區未來首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建置台灣北部區域綠資源調查及資料建檔,以成立北部地區國家級植物園。

(3)建立國人棲地保育之生態觀念:

近年來生態觀念之提倡,許多自然資源的保育及復育也愈 受到重視,而本園區保有自然生態環境並為一學術單位, 因此未來可提供棲地復育、動植物生態觀察、生態工法實習等環境教育體驗之場所,以建立全校師生及其他相關單位環境保育之觀念,進一步將環境教育及棲地保育之觀念擴及整個大台北地區以及全國民眾。

(4)華林植物園的定位為「一個結合環境教育、棲地生態保育之校園與北部區域原生及特有植物之種子基因庫」。

(5)未來發展主體:

展示主題以特殊之植物展示為主,包括北部低海拔植物生態展示、保健植 物展示、蕨類植物展示、竹類展示、觀賞植物展示、經濟果樹展示、苗圃示範展示、紅檜林展示、水生植物展示、木本花卉展示、民族植物展示等。教育主體以生態教育及學校教學實驗場兩為主要教育主題。生態教育包括鳥類、蛙類、昆蟲等觀察站之設置,並配合解說系統之說明 達到學習之目的。 學校教學實驗場規劃各類學習及實驗課程與園區內相關分區結合,以成為各分區之發展特色,如植物分類園(結合園藝、森林等系所課程)、水土保持試驗(結合地質學、地理等系所課程)、生態池之建置(結合景觀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等系所課程)、植栽維護管理(結合園藝、森林、景觀學等系所課程)、生物基因研究(結合生物科技研究所、生物系等系所課 程)等課程之安排。休閒主題以各類型之休閒體驗為主題,以增加各分區之活潑性,其中包括土肉桂採穗園、森林步道、香花步道、蝶步道、採果園、採茶園等各式主題。

(6)發展策略:符合現行相關計畫法令體制下作適當的利用。

全區作一安全管理之整備。 建構一套實際可行的經營管理制度,以配合後續相關開發與建設。透過適切合法的分區管制形式,制定一套以保育為前提之開發模式。針對全區劃設一套保護區分級「保育策略」。以因應未來本區之發展,環境生態可能遭受之破壞,故因先行研擬一套生態保育策略。

發展計畫

計畫區位於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因此規劃範圍以已建成區為主;非建成區則應 待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後再行商榷。

(1)入口意象區:

為園區主要進出之區域,亦為民眾至本園區之第一印象形成區,應塑造鮮明協調之環境意象以表達迎賓之意與環境特色,而未來全區(參訪者)之總量管制、簡要資訊提供、停車空間規劃等,亦為本區之重要工作項目。行政中心分區,行政管理中心主要為行政人員辦公使用,亦為申請入園之核 發管制中心,於特殊場合可為召開發表會等學術交流之使用場地。停車場分區,其位於行政中心分區北側,主要提供本校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 使用之小型停車空間。

入口停車空間

(2)景觀苗圃及展示區:

本區之地形為全區難得的一塊下凹平地,一此地形特色,期結合生態、視覺景觀與使用機能之特點。因此本區之發展重點包括全區主要之 解說中心、地方特色植物之展示區、景觀苗圃區,與結合水資源應用之景觀(貯留滲透)生態池。運用景觀生態之手法創造園區之遊園品質與視覺美質。解說展示分區,提供全區完整資訊,包括折頁、展示等介紹及說明, 並配合多媒體及其它園區現地展示,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本園區之活力。

生態池  

景觀生態池分區,依地形圖本區有一處低窪地,於生態機能上以匯集遽增之雨水,成為一景觀(貯留滲透)生態池,其周圍運用濕生植物提升視覺景觀與多樣之棲地環境。水生植物苗圃分區,景觀生態池之水生植物育苗區,亦為水生植物之基因庫。本分區也可作為濕生植物展示,提供使用者觀賞與學習。

     

景觀苗圃體驗分區,主要提供花卉育苗育種,為花卉苗圃供應區;亦可作為苗圃展示場所,並提供學生或遊客實際作植物種植操作,假日時可配合舉辦各種相關比賽。檜木保育、展示分區,各展示分區位於主要動線兩側。檜木林展示分 區除提供環境體驗與生態教學之示範林區,未來除應持續建檔與監測。

  苗圃區

土肉桂採穗園及展示分區,除提供土肉桂之介紹與觀察,亦可進行採 穗之體驗。竹類展示分區,除提供各式竹類之介紹與觀察

種苗培育分區,此區主要為園區內消耗性植栽(如步道兩側易被破壞 之植栽、一年生或兩年生等植栽)以及其它重要植栽之種苗培育區。

(3)教學研發區:

以保健植物與未來研發所需植物之栽培、育種與原生林之保存為本區之主要 發展,並提供完善之研究場所及解說教育系統。

本草綱目植物(保健植物)分區,以梯田式之花台種植保健植物,並以「本 草綱目」之藥用植物為主要栽植內容。除增加民眾對於藥用植物之認識,並提供本校師生及相關學術機構作為研究實驗之用。

原生樹林觀察分區,結合原生樹林之保存與研究教學發展,以架高的木棧橋 (道)與木棧平台作為原生樹林生態之紀錄觀察站

生物科技研發區,上述三區發展至成熟階段時,可進一步延伸發展至本區, 以提供較為完備之環境資源與設備,如研究室之提供等。

  保健植物區

(4)環境體驗區:

以解說步道之方式串聯各生態體驗及展示等分區,提供學生及遊客對於生態 保育及環境體認之知識。

蛙類觀察分區,此分區原為水土保持試驗場,因而成為許多蛙類繁殖、聚集 之場所。為蛙類棲息及其生活形態觀察之最佳場所

茶類植物分區,有多種山茶種類之種植,未來可提供種類學習及辨識學習區 。另一方面在花季亦能提供優美之視覺感受。

觀景平台分區,區內有四處視野開闊處,可望及周圍山際線、翡翠水庫、遠 眺台北盆地等景觀,未來可設置木棧平台提供賞景之用,同時亦可成為鳥類觀測之地點。

  解說牌

木本花卉植物分區,類似茶類植物分區之形式。主要提供同種不同科木本花 卉之辨識學習,花季尚可提供視覺、嗅覺體驗。

大型蕨類植物體驗分區,結合現有之蕨類植物與小水池呈現本區自然環境意象,並模擬水生生物棲息之環境以形成自然之生態系統,提供民眾生態池及大型蕨類植物之體驗。

林下教室  

林間教室分區,以青草為地,樹冠為天之自然教室,由於位於生態池邊,未 來可結合生態池之生態教學與體驗,成為最為生動的教學教室區。

原生樹林保留分區,此區之原生樹林為選擇性開放進入之區域,並提供教學 實驗及體驗之用。

溪流生態體驗分區,在棲地保育集水源保護的前提下,可於合適之溪流區段 開放設置生態體驗與教學區。如河川生態工法的應用、濕地生態觀察等活動,並進一步瞭解水源保護之意涵。

(5)其它分區:

以下分區計畫應先進行詳盡的林相、生態資源等調查後再劃設復育、保育等分 區,因此在此並不特別指認區域範圍。

林相復育分區、干擾復育分區、棲地復育分區。

環境教育與解說計畫

計畫區為學校植物園之層級,尤以其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及自然環 境資源,除保育棲地及物種外,其「教育」功能更為本園區最主要目的,因此環境教育與解說計畫亦為重要之課題之一。

(1)教育與解說內容:

所謂環境教育與解說計畫之內容,即當地可資運用做為環境教育及解說 之環境資源。本園區之環境資源以北部中低海拔山區棲地生態為主,包括其植物特色、生物棲地環境特性、特殊物種、地質等介紹;另一方面,本區位於翡翠水庫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內,因此水資源應用亦為本區主要宣傳教育重點之一。故本基地之環境教育與解說計畫的內容可以下列主題,進行不同主題及表現方式之設計。

(2)植物園之生態意義:

由於植物園能保育植物基因資源及其多樣性,有效發揮千地保育及部 分就地保育之功能,因此植物園亦為國家環境品質與文明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其生態意義之宣導與教育有助提升植物園建置之推展。

(3)台灣的植物園分佈:

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推動下,目前台灣地區植物園之建置情況、發 展特色、植群分佈等相關資訊及現有狀態。

(4)北部中低海拔山區與華林植物園之生態介紹:

針對本植物園所處之地理環境、氣候特色、 生態資源、植群分佈等加以介紹說明。

(5)華林植物園之發展特色:

說明華林植物園現階段或未來之發展主題,其中包括四大主題分 區之概述,如各展示分類園之重點說明、學術性研究、發展方向及成果、未來主題延伸及使命等。

(6)華林植物園保育重點:

由於本計畫區受到開發上之限制與保護,因此尚保留許多重要棲地 ,因此本園區保育之種類、區域、方式或執行成果等可進一步介紹說明。另一方面亦可提出訪客應遵守事項或禁止行為。

(7)水資源生態及其應用:

由於本計畫區位於集水區範圍內,因此可進一步擴及園區集水、水 循環等應用,並落實教育初衷。

(8)華林植物園各類植物介紹:

經過各區總攬說明後,各展示分區、苗圃、分類園等區域可配 合各區之解說系統設置解說牌,除認識植物之外型特徵,對於其生活形態、棲地特色亦能有所瞭解。

(9)華林植物園動物生態介紹:

包括園區內鳥類、蝶類及其它昆蟲、蛙類等觀察技巧與注意事 項說明,並深入探討其生活形態、棲地特性、本園區有的種類等事項。

(10)研究發展方向:

華林植物園之發展定位趨於穩定後,可結合民間社團及學校系所,進一步 投入植物或環境生態之相關研究。其所發表之研究內容及最新發現亦可透過解說系統的傳達與民眾產生互動。

 

瀏覽數: